我發現大家還關心一個問題:現在還有哪些地震?
我希望將來大家都能習慣~~我沒發佈新消息,就是好消息:
1.)如同我前面(2月26日 0:52 )發佈的:大屯山、嘉義『分批釋放』,其他更小不需嚇人。
2.)編號018,2016.02.27 10:59 位於臺灣東部海域,規模5.0,深度5.6公里的地震,因為未達我的預報原則,不會有什麼預期危險所以不理!
**********
我知道許多人還不放心,所以再做說明。也請大家模擬思考一下:其實地震能量累積就像彈簧拉門一樣,當妳把門拉開(彈簧拉長積蓄能量),就是累積『地震位能』。
我可以從偵測到的數據計算地震(位)能量累積程度,且有許多現象可以加入研判是否已經快達到爆發極限(還記得鬆餅的故事嗎?)。
新營及大屯山那2天晚上我認為時機即將成熟,而且臨界現象確實出現了,所以發出警報。
但有一點障礙,沒有全省預報網暫時很難克服:
全省能量流竄的資訊、必須花時間蒐集分析。要計算這些龐大且即時資訊,一定要藉助預測網『多方定位』才能加速進行。就像有位牛友說的,我現在是拿著牙籤在打仗────我需要的是坦克與大砲啊!
另外一點,為什麼明明規模6、即將爆發。不久卻又改口,能量降了,且會分批釋放?
剛剛舉的例子:當拉門被拉到極限,理論上不是拉門被拉壞,不然就是放開把手讓門回彈,如果門回彈的時候,剛好又有人也要進出(在地震發生機率而言,這不是隨機出現,是有理論依據的,其實專家門說『地震週期』只是以偏蓋全的說法。),當然會在門還沒完全關閉(能量完全釋放)時就把拉門再次頂出,所以這就是明明規模6,卻只釋放一些能量、而且是分批釋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