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再論10/13的總規模7.3能量(一)】
牛友們應當還有印象:自從10/12 23:39宜蘭近海發生規模4.9地震發生前幾小時,台灣東北角就開始下起大雨、而且持續至今。
為了這場雨,氣象局網紅說「真的很特別」、龐大雨量「不輸颱風」;也有自稱老大的說這種情形就叫做「東北季風異常降水」;更有自稱達人者不僅把這場雨賴給「東北風」、甚至還把遠在菲律賓的微弱熱低壓都扯進來說是「共伴效應」,但實在過於心虛、為了自圓其說還不忘了補上一句───在這個還未進入冬季的月份,算是「相當罕見」。
事實是:正如我在10/10及10/13的2篇文章中所說,東北角的「區域大雨」是起因於能量衝擊───以棉花峽谷為中心的東北角版塊,經過連日密集的微地震後所引發的「震後雨」。
其實大家從本文所附幾種不同顯示方式的雲圖動畫檔中,就能輕易看到真相:
1.)若東北角這場「連日區域雨」是單純起因於「東北風」,則在臺灣東北方海域應該能看到由東北向西南快速移動、類似颱風外圍颱風臂的「長條雲絲」。
但事實上不僅完全沒有,而且在10/12 23:39宜蘭近海發生規模4.9地震的前後幾天,除了「臺灣東北角」這個「小區域」之外,整個西北太平洋「低空帶」根本是幾乎完全無雲!
2.)至於東北角大雨是受到颱風影響所引發的「共伴效應」,這種說法更是無稽可笑!位於菲律賓的颱風連本身都營養不良,弱到有氣無力、要死不活,哪還有足夠的能量帶動遠在台灣東北方的「那團雲」?
只要把鏡頭拉近、就能明顯看出:在雙北、宜蘭地區及附近海域持續的雲團是「就地冒出」,而非隨者菲律賓西方的熱低壓的節奏移動。
總結上述、加上我在10/10及10/13的事先預告,事實證明,台灣東北角的這場雨是受到總規模7.3殘餘能量持續影響所生成的「震後雨」。而所謂的「東北風」只是把原本將下在東北角海域的「水氣」稍微多帶一些到鄰近的「雙北、宜、基」陸地而已!

20201018-A1.jpg

分隔線.jpg

2020年10月10日 06:19 10/12 24:00新一波能量高峰到達前,請隨時關注可能發佈正式預測文。

2020年10月13日 00:09 我遲遲至今仍未發佈正式預報,就是在等剛剛10/12 23:39蘇澳沿海發生的這起規模4.9。 既然這個地震如期出現,就能確認:即使能量持續在臺灣島附近釋放,但殘餘能量已經不足以造成臺灣明顯災害。

我曾在10月10日上午6:19發文3天內在大屯山區、宜蘭近海、花蓮市區或嘉義市區極可能發生致災型地震。那是因為預期有一波總規模7.3的能量接近臺灣,擔心可能造成臺灣島出現大規模地震災害,但又觀察這波能量範圍廣、很可能在接近臺灣時就會持續以颱風及小地震分批宣洩能量。
果然,大約發文前後各3天左右、連續近1週來在東北角外海的棉花峽谷海平下120~125Km處引發密集海底地震,並造成臺灣東北角出現局部特別突出的的「震後雨」。能量又接連引發10/11 20:39花蓮沿海規模4.2、10/12 00:17蘇澳海邊規模3.8、10/12 23:39蘇澳沿海規模4.9,共3起明顯地震。還有,除原有昌鴻颱風持續在日本南方徘徊之外,臺灣南方也分別於10/11及10/12各形成蓮花及南卡2颱風。
我遲遲至今仍未發佈正式預報,就是在等剛剛10/12 23:39蘇澳沿海發生的這起規模4.9、目前宜蘭附近下的就是「震後雨。既然這個地震如期出現,就能確認:即使能量仍持續在臺灣島附近釋放,但殘餘能量已經不足以造成臺灣明顯災害。確定無須為這波能量發佈正式預測文,請大家放心。晚安!南無阿彌陀佛

2020年10月18日 00:50 在10/18之前,總規模7.3的殘餘能量還會持續釋放,但都不至於引發明顯災害、可以確定有驚無險!

我知道今晚許多牛友都為了嘉義附近的連續地震感到害怕,但其實我在10/13就已經提前給了答案:這些地震都是我在10/10及10/13發文中提到的總規模7.3的殘餘能量引起,即使能量仍持續在臺灣島附近釋放,但殘餘能量已經不足以造成臺灣明顯災害。
所以結論是:今晚嘉義附近雖然發生數起明顯地震,甚至在10/18之前,總規模7.3的殘餘能量還會持續釋放,但都不至於引發明顯災害、可以確定有驚無險!大家晚安!
10/18 01:19補充:10/19之後的殘餘能量另又牽涉到一波新的能量,雖然會有新地震但仍無危險。10/20之後我會視最新能量局勢另發文說明。

2020年10月18日 10:56 事實證明,台灣東北角的這場雨是受到總規模7.3殘餘能量持續影響所生成的「震後雨」。

【再論10/13的總規模7.3能量(一)】
牛友們應當還有印象:自從10/12 23:39宜蘭近海發生規模4.9地震發生前幾小時,台灣東北角就開始下起大雨、而且持續至今。
為了這場雨,氣象局網紅說「真的很特別」、龐大雨量「不輸颱風」;也有自稱老大的說這種情形就叫做「東北季風異常降水」;更有自稱達人者不僅把這場雨賴給「東北風」、甚至還把遠在菲律賓的微弱熱低壓都扯進來說是「共伴效應」,但實在過於心虛、為了自圓其說還不忘了補上一句───在這個還未進入冬季的月份,算是「相當罕見」。
事實是:正如我在10/10及10/13的2篇文章中所說,東北角的「區域大雨」是起因於能量衝擊───以棉花峽谷為中心的東北角版塊,經過連日密集的微地震後所引發的「震後雨」。
其實大家從本文所附幾種不同顯示方式的雲圖動畫檔中,就能輕易看到真相:
1.)若東北角這場「連日區域雨」是單純起因於「東北風」,則在臺灣東北方海域應該能看到由東北向西南快速移動、類似颱風外圍颱風臂的「長條雲絲」。
但事實上不僅完全沒有,而且在10/12 23:39宜蘭近海發生規模4.9地震的前後幾天,除了「臺灣東北角」這個「小區域」之外,整個西北太平洋「低空帶」根本是幾乎完全無雲!
2.)至於東北角大雨是受到颱風影響所引發的「共伴效應」,這種說法更是無稽可笑!位於菲律賓的颱風連本身都營養不良,弱到有氣無力、要死不活,哪還有足夠的能量帶動遠在台灣東北方的「那團雲」?
只要把鏡頭拉近、就能明顯看出:在雙北、宜蘭地區及附近海域持續的雲團是「就地冒出」,而非隨者菲律賓西方的熱低壓的節奏移動。
總結上述、加上我在10/10及10/13的事先預告,事實證明,台灣東北角的這場雨是受到總規模7.3殘餘能量持續影響所生成的「震後雨」。而所謂的「東北風」只是把原本將下在東北角海域的「水氣」稍微多帶一些到鄰近的「雙北、宜、基」陸地而已!

2020年10月19日 06:25 研究地震或氣象都必需有宏觀視角,棉花峽谷的版塊任何變動都與台灣陸地有關,所以我們研究宜花、南投、嘉南高屏等地的版塊運動也都必需將棉花峽谷納入一併分析。

【再論10/13的總規模7.3能量(二)】
先說一則發佈於2020.10.15的新聞,這則新聞可能關注的人不多,卻與這次總規模7.3能量有關:基隆望海港潮境海灣近日出現剝皮魚大量聚集特殊景像,這是十幾年來少見的盛況!
東北角的剝皮魚年年有,為甚麼今年特別多?
台灣東北海域的剝皮魚屬於單棘魨科,大多生活在中下層水域,主要食物除了水母、藻類、無脊椎動物、小型甲殼類及小魚之外,剝皮魚因為游泳速度較慢,所以也以其他剛死亡不久的「海底漂浮屍體」為食。
從今年10月初,棉花峽谷的火山群就逐漸明顯蠢動,隨著我觀察到的10/10起強能量高峰來襲,棉花峽谷海底火山群更是開始異常大量噴發,被突然冒出高熱有毒氣體殺死的海底生物,隨著洋流及東北風大量飄到台灣東北角、正好卡在「海灣地形」的基隆望海巷漁港內,而這些意外「從海底冒上來」的食物,也就成了今年吸引剝皮魚異常大量聚集的主因。
我曾在2020.06.29提過,除了中央山脈及中部幾個縣市外,其實全台灣幾乎2/3面積下方都是岩漿庫,這些岩漿庫彼此相通,並且都有延伸到極為接近地殼表面的小裂縫。而這些小裂縫在每一次能量衝擊時所冒出的高熱、水氣或泥岩漿也就是全台各地經常發生泥火山、熱噴泉、不明原因火燒山,包括「震後霾」的根本原因。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46152142497781/permalink/944754072637583/
研究地震或氣象都必需有宏觀視角,棉花峽谷的版塊任何變動都與台灣陸地有關,所以我們研究宜花、南投、嘉南高屏等地的版塊運動也都必需將棉花峽谷納入一併分析。
想像在桌上鋪一張略具彈性的桌巾(別忘了:以宏觀角度,地殼「版塊」是有彈性的!):桌巾的四角包括棉花峽谷、宜花地區、彰嘉投、南高屏。當單獨只在棉花峽谷一角拉扯施以能量,一般宜花地區會先發生地震、東北角出現區域震後雨。但若長期持續施加能量,則包括南投、嘉南高屏的版塊也會受到明顯影響。
能理解上述舉例,也就能明白:為甚麼這次能量衝擊初期僅有棉花峽谷海平下120~125Km發生震動,但後來10/12在宜花地區引發幾起最大規模4.9的明顯地震,接著中南部不僅也出現較明顯空污,甚至10/17嘉南地區還發生包括最大規模5.2的連續多起地震。
所幸因為多數能量已在別處以颱風及地震的形式分批釋放,所以我在10/13就能確認發文讓大家安心:這波發生在臺灣島上的地震~有驚無險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王明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